文章詳情
10G萬兆光模塊主要參數
日期:2025-05-05 19:08
瀏覽次數:5392
摘要:
10G萬兆光模塊主要參數如下:
1、中心波長:單位納米(nm),目前主要有3種:
1)850nm(MM,多模,成本低但傳輸距離短,一般隻能傳輸500M);
2)1310nm (SM,單模,傳輸過程中損耗大但色散小,一般用於40KM以內的傳輸);
3) 1550nm (SM,單模,傳輸過程中損耗小但色散大,一般用於40KM以上的長距離傳輸,*遠可以無中繼直接傳輸120KM);
2、傳輸速率:指每秒鐘傳輸數據的比特數(bit),單位bps,目前常用的有: 155Mbps、622Mbps、1.25Gbps、2.5Gbps、4Gbps、8Gbps、10Gbps等。155M光模塊也稱FE(百兆)光模塊,1.25G光模塊也稱GE(千兆)光模塊,這是目前光傳輸設備中應用*多的模塊。
3、傳輸距離:指光信號無需中繼放大可以直接傳輸的距離,單位千米(也稱公裡,km),光模塊一般有以下幾種規格:多模550m,單模15km、40km、80km和120km等等。
4、激光器類彆:激光器是光模塊中*核心的器件,將電流注入半導體材料中,通過諧振腔的光子振蕩和增益射出激光。目前*常用的激光器有FP和DFB激光器,它們的差異是半導體材料和諧振腔結構不同,DFB激光器的價格比FP激光器貴很多。傳輸距離在40KM以內的光模塊一般使用FP激光器;傳輸距離≥40KM的光模塊一般使用DFB激光器;
5、損耗和色散:損耗是光在光纖中傳輸時,由於介質的吸收散射以及泄漏導致的光能量損失,這部分能量隨著傳輸距離的增加以一定的比率耗散。色散的產生主要是因為不同波長的電磁波在同一介質中傳播時速度不等,從而造成光信號的不同波長成分由於傳輸距離的累積而在不同的時間到達接收端,導致脈衝展寬,進而無法分辨信號值。這兩個參數主要影響光模塊的傳輸距離,在實際應用過程中,1310nm光模塊一般按0.35dBm/km計算鏈路損耗,1550nm光模塊一般按0.20dBm/km計算鏈路損耗,色散值的計算非常複雜,一般隻作參考;
6、發射光功率和接收靈敏度:發射光功率指光模塊發送端光源的輸出光功率,接收靈敏度指在一定速率、誤碼率情況下光模塊的*小接收光功率。這兩個參數的單位都是dBm(意為分貝毫瓦,功率單位mw的對數形式,計算公式為10lg,1mw折算為0dBm),主要用來界定產品的傳輸距離,不同波長、傳輸速率和傳輸距離的光模塊光發射功率和接收靈敏度都會不同,隻要能確保傳輸距離就行;10G萬兆光模塊主要參數。
7、光模塊的使用壽命:國際統一標準,7Х24小時不間斷工作5萬小時(相當於5年);
8、光纖接口:SFP光模塊都是LC接口的,GBIC光模塊都是SC接口的,其他接口還有FC和ST等;
9、環境參數:工作溫度:0~+70℃;儲藏溫度:-45~+80℃;工作電壓:3.3V;工作電平:TTL。
10G以太網標準中關於物理接口有3種類型:
(1)IEEE 802.3ae,定義了在光纖上傳輸10G以太網的標準,傳輸距離從300 m到40 km。
(2)IEEE 802.3ak,定義了在對稱銅纜上運行10G以太網的標準,傳輸距離小於15 m,適用於數據中心內部服務器之間的連接應用。
(3)IEEE 802.3an,定義了基於雙絞線作為媒質的10G以太網標準,希望傳輸距離至少達到100 m,目前該標準正在製訂中。
3種類型中,基於IEEE 802.3ae標準定義的10G以太網光接口,可以根據光纖類型、傳輸距離等進一步細分為7種類型。
在接口類型中,10GBASE-LX4使用了粗波分複用(CWDM)技術,把12.5 Gb/s的數據流分成4路3.125 Gb/s的數據流在光纖中傳播,由於采用了8B/10B編碼,因此有效數據流量是10 Gb/s。這種接口類型的優點是應用場合比較靈活,既可以使用多模光纖,應用於傳輸距離短對價格敏感的場合,也可以使用單模光纖,支持較長傳輸距離的應用。
10GBASE-SR、10GBASE-LR和10GBASE-ER的物理編碼子層(PCS)使用了效率較高的64B/66B編碼,在線路上傳輸的速率是10.3 Gb/s。
10GBASE-SR使用850 nm的激光器,在多模光纖上的傳輸距離是300 m;10GBASE-LR和10GBASE-ER分彆使用1 310 nm和1 550 nm的激光器,在單模光纖上的傳輸距離分彆是10 km和40 km,適用於城域範圍內的傳輸,是目前的主流應用。
10GBASE-SW、10GBASE-LW和10GBASE-EW是應用於廣域網的接口類型,其傳輸速率和OC-192 SDH相同,物理層使用了64B/66B的編碼,通過WIS把以太網幀封裝到SDH的幀結構中去,並做了速率匹配,以便實現和SDH的無縫連接。